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助推教育精准脱贫 铜仁市碧江区教育脱贫工作纪实

日期:2019-06-26 / 人气: / 来源:贵州民族报 / 发布:媒体专员-杨凤琴

学生营养餐

控辍保学、教育政策宣传活动

八官溪小学

坝黄中学营养午餐

碧江昆山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

川硐中学教师入户宣讲扶贫政策

教育资助政策宣传

清水小学学生食堂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碧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长印(左一)为贫困户写春联

入户宣讲政策

教育是贫困地区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碧江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铜仁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有效的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全力振兴教育事业、助推脱贫攻坚。

实施“五个计划”,扎实推进教育脱贫

实施学生资助计划,让学生不失学。碧江区在贫困户认定工作中,狠抓精准识别,杜绝漏评、错评、错退,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实行建档立卡贫困生动态个案网格化管理。2017年以来,落实国家、省、市资助资金及生源地助学贷款4198.2945万元,资助学生41942人次,全力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障碍入学,全区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另外,聚焦对象精准、手段精准、时效精准,为第二中学、第十五中学、外国语学校、乌江学校、碧江区职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创新开通入学“绿色通道”,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直接到“绿色通道”窗口注册,学校按照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项目标准,直接减免学费、教科书费和住宿费。

实施职教扶贫计划,让学生好就业。碧江区将“输血式扶贫”全面升级为“造血式扶贫”,持续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近三年招收精准脱贫班建档立卡学生844人,除减免学生的教科书费、住宿费和杂费外,还免费提供生活用品、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另外,通过发挥“百校扶贫基地”作用,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60人,职业技能培训420人,“雨露计划”培训92人。探索“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扶贫模式,先后与杭州柏庄酒店、贵州鲲鹏通讯有限公司、铜仁市高新区、碧江经开区、贵州吉利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深圳市力狮汽车服务部、贵州省山久长青智慧云科技有限公司等48余家单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学习实践和就业提供了保障,就业率达到98%,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实施改善办学条件计划,让学生上好学。碧江区投入2.97亿元,确保全区村级完小以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达标。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幼儿园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所,建成校舍16.8094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幼儿学位9330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全区84所中小学(含教学点)1376个班级全部光纤专线接入互联网,实现村完小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建立网络计算机教室93间,配备计算机6209台,建立智慧云课堂教室322间,安装学生平板电脑16784台,实现贫困山村以上学校教育信息化全覆盖。

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让农村幼儿都入园。碧江区为解决贫困村孩子“无园入”的问题,让农村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学前教育,按照“按需设点、保证覆盖、就近入园”的原则,在13个乡(镇、街道)建立38个山村幼儿园,缩小城乡儿童在早期学前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另外,率先探索实施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组建了6个幼教集团,覆盖全区13个乡(镇、街道)103所公(民)办幼儿园,占全区在园幼儿的81.6%。这种政府发动、抱团推动、龙头引领、层层带动、交流互动的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有效整合、集团特色有效彰显、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效杜绝的“三有效”;实现了幼教管理、收费标准、保教质量监测“三统一”;实现了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三提升”;实现了优秀教师、创新模式、幼儿展示“三出彩”。集团化办园管理经验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腾讯网、东方网、贵州政府网等媒体网站、报刊纷纷“点赞”。

实施校农结合计划,让学生吃得好。碧江区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校农结合”,将学校后勤食堂需求与贫困村、贫困户组织生产精准对接,以销带产、产销衔接。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达163.08吨,采购金额达224.36 万元,向贫困地区采购农产品占采购总量的45%以上,有效带动了8个乡(镇、街道)25个种植养殖基地发展,促进3100亩土地产业结构调整,覆盖带动贫困村人口332户1071人增收。初步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学校食材质量有提升、学校发展定位更加精准“一仗多赢”的局面。营养午餐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学前教育生均补助标准3元,义务教育生均补助标准4元,全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74所、幼儿园64所,惠及义务教育学生19474人,惠及幼儿6580人。碧江营养改善计划的“四统模式”(即统一规范资金管理、统一规范食堂管理、统一规范供应管理、统一规范食谱管理)在全省推广。第九中学营养午餐管理入选人民日报社拍摄制作的“任仲平思想政论片”《改变中国的力量》案例。

完善“四个机制”,确保学生不辍学

一是健全责任工作机制不让辍学。碧江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控辍保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将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负责人和具体人员。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责任制、控辍保学三项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整班移交制度、学生排查报告制度、辍学生劝返复学制度)。

二是重视过程管理机制不许辍学。碧江区教育主管部门规范电子学籍管理,以户籍为基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段建立服务范围内人口册和相应的学生花名册,做到底子清,信息准,无遗漏。对短时间不在校学生及时跟踪联系和劝返入学。推进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实效,让学生喜欢课堂。严格师德教育管理,整治教师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以“零容忍”对待违规违纪教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是完善关爱保障机制不想辍学。碧江区推广关爱留守儿童“1234”服务体系,一只基金凝聚关爱合力。按照乡管村用的原则,以村为单位,采取“政府支持、村组自筹、单位赞助、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专门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两项规范夯实关爱基础。一是规范台账档案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3700余个。二是规范活动阵地建设。在灯塔街道灯塔社区、环北响塘垅开办“下午4点半课堂”,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三大机制确保关爱到位。一是建立精准排查机制。二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在村(社区),以驻村干部为主、邻里为辅,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2000余对,鼓励1400余名爱心人士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三是建立督办落实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四个保障畅通关爱渠道。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爱心超市,援助对象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重点援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源头关爱保障。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特色食品产业园和智慧产业园四个“雁归工程”基地。身心健康保障。大力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网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全区已建有亲情聊天室28个,亲情聊天室建成后,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时空距离,实现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谈心的愿望,达到慰藉其心灵、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目的。

四是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不敢辍学。碧江区严明责任追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单位评优评先,干部、教师晋职晋级,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围绕控辍保学重点工作,开展“区不漏一乡,乡不漏一校,校不漏一人”的“拉网式”控辍保学督导。对没有履行职责的乡镇、部门、学校、家庭,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打好“三张牌”,增添教育助推脱贫内生动力

一是打好教师素质提升牌。教育强,教师必须强,2013年来,碧江区投入资金1075万元实施了两轮“3361”师训强教和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工程,对全区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骨干引领,建立了阶梯式教师成长机制,探索出了适合碧江、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课堂体系,各学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近年共培养了900多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其中省特级教师29人,省级名师17人,省级骨干教师50人,省级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9人,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市级骨干教师173人,市级中小学名校长17人,区级骨干教师628人。

二是打好文盲群众脱盲牌。碧江区做好少数文盲群众的脱盲再教育是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的第一步。我们扎实开展脱盲再教育四大工程,即读写计算“普学”、基本政策“普及”、基本技能“普训”、双语培训“普推”。送培训进村寨,送教学上门,送服务到田间地头,对贫困人口中16-55周岁587人文盲群众开展脱盲再教育工作。选派了80名教师,对文盲群众集中培训了680人次。贫困群体参与脱盲再教育,学到了文化知识、掌握了惠民政策、提升了就业技能,改变了旧思想旧观念,能基本使用普通话交流,逐渐消除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等畏难情绪,坚定了脱贫摘帽的信心。

三是打好碧江昆山教育结对牌。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与借鉴,碧江区抢抓东西部协作扶贫契机,依托江苏昆山良好的教育资源,碧昆两地教育部门积极对接协商,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全区37所学校与对方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实现了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类别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对以来,昆山市学校专家教师148人次到我区开展讲学活动,碧江区中小学校长及教师340余人次赴昆山挂职学习。另外,积极争取教育援建及学生资助项目17个,累计援助资金3226万元。2018年,在碧江成功举办首届“昆山市·碧江区”教育论坛。昆碧教育结对,助推了碧江学校内涵发展,更新了碧江教育理念,提升了碧江教育品味。

肩负使命,继续前行

依法督促落实小区教育配套建设监管力度。碧江区按照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镇规划并严格实施,不随意变更,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加大对目前新区桐达山韵、碧桂园等大规模楼盘中小学、幼儿园同步配套建设的监管和督促。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加快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步伐。碧江区将加快新建南岳中小学、铜仁市第十七小学和第七小学、第十二小学、第五中学的改扩建进度,确保2019年9月前投入使用,增加老城区义务教育学位总量,合理分流实验小学、南长城小学、第八小学、第六小学、逸群小学、第十八小学大班额学生,化解学校大班额。

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市、区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纪律,严肃查处关系择校,减轻学校压力。

深入推进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方式,促使碧江区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达到结对帮扶全覆盖。

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寄宿制建设,力争逐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都能进入学校寄宿,使留守儿童能够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来,营造留守儿童与老师、同学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