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填志愿热给我们提了什么醒
日期:2018-07-11 / 人气: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媒体专员-杨凤琴
原标题:大数据填志愿热给我们提了什么醒
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结束,各地录取工作已经陆续开始。近几年,志愿填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将填报志愿App产品推入市场。比如,只要输入高考地区、预估分及目标地区,轻轻一点就能给出可冲刺、稳妥和保底三种志愿学校推荐。
掌握上千所院校的性质、特色、重点学科等基础信息,以及历年分数线的线差、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对于志愿填报确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考分不理想,有竞争力但竞争力不强的考生,“知己知彼”显得格外重要。某种程度上,“报得好”可以弥补“考得不太好”的缺憾。
但是,志愿填报应该体现的是考生的兴趣与偏好。读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不仅关乎未来的就业,更关乎考生的学业兴趣。而这方面,尽管已有机构开发出大数据分析与咨询相结合的应用软件,从职业规划、人格测评、知分填报等环节给出最合理的规划,同时对考生进行“一对一”报考指导,但鉴于个体的复杂性,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选择。
至于有商家宣称的与各地考试院合作,使用的是“内部大数据”,至少从目前而言,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此前,多地的教育考试院就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或许,商家打出“内部大数据”旗号,是为了增加可信度,仍属商业营销,其数据客观性值得商榷。
填报志愿App产品的流行,也照见了当下家长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总是希望能有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总是想着把本该属于个体的选择交付给“大数据”“人工智能”,总是试图找到一条上大学的捷径。这样的想法未免太简单化了。如果“神器”管用,还要人的选择干吗?
撇开志愿填报App“神奇”的一面,仅就其工具性而言,也给教育考试部门提了一个醒。既然社会公众有广泛的需求,既然这一块的数据信息有待进一步整合,那就不妨主动用起“大数据”新工具。置身信息时代,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拥抱新技术,并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大数据为考生助力,为家长分忧。(作者:胡印斌,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贵州新闻联播:铜仁大数据平台上09-08
- 央视《新闻联播》贵州:巩固脱贫03-27
- 碧江:一顿学生营养午餐的连锁效03-24
- 铜仁:大数据搭建农产品产销桥梁05-26
- 碧江新闻:市政协调研组到碧江调04-20
- “铜仁疫情登记”小程序上线 智能02-19
相关内容 Related
- 教育部在春季学期开展部署2025年“03-10
- 铜仁市场景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之02-17
- 印江县2024年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08-28
- 江口县2024年营养餐系统培训会08-28
- 广东易运集团一行来铜考察鲜食玉08-23
- 铜仁市碧江区委党校陈老师带领第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