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铜仁”扬远帆 ——大数据革命引领铜仁创新发展

日期:2019-02-24 / 人气: / 来源:铜仁市人民政府网 / 发布:媒体专员-杨凤琴

在石阡县龙塘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一个个竖立在茶园的监控检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2015年,该园区管理中心建立了平台控制中心,安装了80套视频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并与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无缝对接,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看到茶园和加工车间的一举一动,有效对企业的种植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大数据平台对全县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数据进行了收集,然后通过分析和信息共享及数据应用,一方面为茶叶企业、茶农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可根据分析出的数据,了解石阡苔茶的重点销售区域和品质。目前,全县茶产业在大数据应用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实现5000多万元。”石阡县电商办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坚持围绕数据“聚集、融通、应用”,加快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始终坚持以大数据衍生产业为先导、关联产业为支撑、核心产业为保障,加速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集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大数据+

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贫困人口多、收入来源复杂、扶持对象识别难等问题,加上统计项目较多、计算繁琐,且从村、乡镇、区县层层上报汇总,整个数据采集过程耗时耗力耗财,使得大多数基层扶贫干部陷于大量的填表报数之中。

为主动适应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我市与浪潮公司及省国土厅合作开发建设“铜仁精准扶贫云”,由贫困现状、责任监控、任务监控、项目监控、脱贫监控、考核预警、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八大模块构成。突出“四个平台”建设,以精准识别为重点,建设基础数据支撑平台;以精准管理为重点,建成脱贫指挥调度平台;以精准监管为重点,建成项目资金管理平台;以精准督查为重点,建成扶贫工作巡检平台。

如今,点开“铜仁精准扶贫云”,大到全市的贫困现状,小到一个村的地形地貌、产业分布,乃至一户贫困户的住房、人口、收入等情况,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借力“大数据”,助推“大扶贫”,让脱贫攻坚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去年11月,“铜货进苏”订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沿河白山羊、思南黄牛、江口萝卜猪、万山竹荪、梵净仙菇、高原红薯、德江天麻等“梵净山珍·健康养生”铜仁特色绿色优质农特产品深受苏州市民的喜爱。订货会上,苏州4家企业与我市农特产品供应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资金达300万元。

近年来,我市以铜仁高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着力建设梵云平台、大数据备份中心、大数据创新应用展示中心、大数据呼叫中心、扶贫云、全国征信平台、大数据产业孵化、“铜货出山”等工程,奋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和电商扶贫先行示范区,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电商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联结,形成以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产业、食用菌、油茶为主导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去年我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4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7.02亿元,网络零售额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同时,我市还加大区域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强与邮政快递、申通、圆通等物流公司合作,推动物流和网店覆盖到村、延伸到组、进入家庭,真正打通农村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目前建成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2036个,入驻网商2113家,通过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实现农村就业8300余人,带动贫困户5250余户。

大数据+

推动民生服务迈上新台阶

"早晨来医院,看到挂号的人排着很长的队,就想到自助挂号机试试,没想到确实很方便,少了排队的烦恼。"近日,市民张先生到市人民医院就诊,通过安装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缴费机和当天出诊医师一览表电子显示屏,自主选择就诊医生,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挂号、缴费。

2016年,铜仁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我市抓住这一契机,围绕"医""养""健""管"四大领域,助推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搭建统一权威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卫生计生信息专网,打通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6项业务的互联互通、相互协同,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医院提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看病不再难"的新就医体验,使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由过去的8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30分钟,医疗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去年5月29日,作为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铜仁分论坛重要内容,"贵州梵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万山产业园双创园举行揭牌仪式,成为铜仁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由泰豪集团联合梵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梵华公司,把智慧住建大数据作为切入口,逐步引入泰豪集团在智慧规建、智慧能源、智慧健康和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技术资源,加强"智慧城市"行业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开发和应用普及。

日前,碧江区河西街道的一名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网格内一商户拖欠电费3个月,工作人员随后在"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系统"手机APP上,将商铺的欠费信息实时更新,使之得到及时处理。

这是我市借力大数据打造便民网格的一个样本。我市围绕政府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痛点难点,积极谋划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项目,打造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40余个,面向全国发布100个大数据应用场景方案征集令,组织申报省大数据专项资金项目14项,积极探索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

强化数据整合开放共享,加快数据汇聚,目前已完成涉及50余家政务部门、政法安全、社会信息等共340余亿条数据采集汇集,已经完成规划、城管、旅游等部门一期34个自建非涉密应用系统迁云,统一汇集云上贵州铜仁分平台。加快推进数据融通,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成功部署铜仁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及数据开放子平台,实现了一期迁云系统40个数据目录、171个数据子目录、2897个元数据目录的梳理及上架工作,完成53个绿色数据集并面向公众开放。

大数据+

推动产业发展智慧化

近年来,我市通过探索具有铜仁特色的大数据发展路径,大力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狠抓大数据+政用、民用、商用,扎实推进一批场景应用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智慧化。

早在2015年,我市就印发了《铜仁市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动员会,印发了《铜仁市智慧园区试点建设方案专家评审方案》,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碧江经开区、万山经开区、思南县工业园区成为我市"智慧园区"建设试点园区。

按照"抓好一项应用、落地一个项目、引入一个团队、培育一家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推进思路,我市让大数据产业从项目落地、招才引智、企业培育上真正做实,使数字经济得到有力支撑。线上,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的对接,扩大铜仁农产品在平台上的销售渠道,加强产品销售、包装、策划,持续开展网货品牌打造;线下,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提高我市农产品的采购率,电商与农商联动形成线上线下互补优势,加强冷链物流建设,补流通短板,助力全市产品上行。先后引进了农信互联、北京网库、苏州布瑞克、三社融合、温氏养猪等大数据企业或平台,助推农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阿里巴巴、京东商城、邮乐购等第三方大型平台,大力推行B2B、B2C发展模式,引导企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鼓励支持个体、企业等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店创业,创办电子商务企业或利用本地农特产品开展网络销售,淘宝、微店等网络销售日益活跃。采取培训、孵化、培育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青年、大学生、产业带头人开店创业。

去年,我市大数据企业达220家,申报大数据项目12个,全年申报融合标杆项目6个,完成培育融合示范项目68个,带动融合企业107家,完成融合水平评估企业1311户。市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园、铜仁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加快推进,建成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实现迁云系统统一汇集云上贵州铜仁分平台,"一云一网一平台"有序推进。(罗旭)